会听到一些上多班学科老师评价:
这个班上课很舒服,课堂纪律好,学生思维活跃,习惯好,喜欢在这个班上课。
这个班上课太痛苦了,纪律难管,作业拖拉,习惯差,上这个班的课是折磨,真上不下去。
这个班班主任很负责,管理有方,擅长沟通,上这个班的课太幸福了。
这个班班主任管理没招,班上有点乱,沟通也少,上这个班的课费神费力。
也会听到一些班主任说:
我喜欢某某老师上我们班的课,上课认真负责,管理严格,及时沟通交流。
某某老师上我们班的课令人担心,好不容易训练的常规,他来上课就放松要求,孩子们就呈现纪律松散、听课不专心、状况不断。
……
以上列举现象,都聚焦在一个班的课堂常规和班主任班级治班艺术。相信所有班主任都希望任教班级的老师都喜欢、夸赞自已的班级;也喜欢和班科老师愉快搭班,遇到上课认真负责、经验丰富、善沟通的学科老师。
回顾身边班主任工作镜头:大部分班主任有过在窗口悄悄观察班级孩子在其他课堂表现的经历,也有班主任每天坐在教室后面“零距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
二者都很负责,前者是“巡查”,后者是“督办”,有没有一种办法,不用班主任对班级课堂常规担心,且不管谁上班级的课都很舒服呢?
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课堂常规,狠抓这“三关键”点位。
训练有素的班级,入室即静,在值日生或学习委员带领下静息等待老师开课。反之,上课铃声已响,孩子们才慢吞吞进教室,边走边打闹,教室一片喧闹。课前常规训练特别重要,唯有训练到位才能让你“不操心”。
好些年轻班主任安排了值日生,就以为完事了。其实每日的值日生也是要培训的。每天课前、课后一天结束要做哪些具体事务工作?每一项工作如何做?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评价?只要你和同学们民主商讨(低段需要老师亲手带领一段时间)以上问题,形成值日生工作指南和评价细则,加强过程指导培训。相信你班的值日生每天都会尽职尽责,成为班级管理的能手。也可以开一个班级微信公众号,在平台上专门设置一个“值日联播”栏目,请值日生将当天所见、所思、所感写进公号,作为自已当班工作痕迹,也是班级成长足迹。一年结束,一本“班级日志录”就诞生啦。给予孩子与校园日常生活、工作交互的时空,课前还会乱吗?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应该快速回到教室静息等待上课。有的班级课前背诵古诗、唱一首歌等,这是最传统的做法。有经验的班主任带班,一定会好好利用课前这三或五分钟,精心设计课前课程。以我曾经教语文为例。课前五分钟这样设计课程并进行训练:低段:我带学生或学习委员带学生读童谣、儿歌、童诗;所有的设计都围绕语文学科本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主要是培养思维品质、提升表达能力,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别小看这课前几分钟的课程设计,实施下来效果非常好。一方面让孩子课前有准备、有期待,彼此尊重;另一方面将这个平台当成孩子展示锻炼自已的舞台,同学们甚至家长都会高度重视。
记得曾经带过一个班,坚持了一年每节语文课前读童诗、赏童诗、创童诗,结果孩子们原创了三百多首儿童诗,曾记录在公号《诗意童年,点点珍藏》。课前短短几分钟,却有大大的魅力和魔力。只要我们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记得曾经与我搭班的科学学科陶老师,每天用好课前几分钟。他每一节课都会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享一位科学家或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且看得出学生发言前是认真设计并精心制作PPT。
也许你会说:我上课班级就是很舒服,为什么别的老师来上就很“糟糕”?或许有班科老师管理或能力的问题。但作为班主任要建立好班级常规管理的考评细则,或形成班级课堂中学习的公约,对于你班级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班主任是班级的CEO,不只是你上课班级孩子“乖”,应努力做到让其他学科老师到班上课,你班孩子也“乖”,这就是水平了。我们最怕听到:这个班只有班主任上课最听话、最乖。我以为,这不是赞美班主任治班治得好,而是提醒班主任要引起高度重视。
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一方面是老师的专业执教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班级课堂学习场域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如果在一个班上课,一直都要老师管理纪律,在课堂上一会儿暂停批评学生,一会儿暂停处理问题,这样的课堂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一个班学生听课专注、交流讨论思维灵动、发言品质高、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样态等,那么这样的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品质就一定会很高。我们都渴求和希望遇到一个班级上课课堂常规很好的班级。班主任对于班级课堂常规管理则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班主任亲历亲为去引领、指导、管理;也是一个艺术活,需要班主任用慧心去想,用慧眼去看,用慧根去行。对于班级管理,要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那需要一个班级应该有丰富多元的岗位。需要班主任携手同学,甚至家长对岗位进行精心挑选和设计,对岗位名称也可以打破传统去取一些富有班级个性和创意的岗位名称。落实岗位工作职责,面对全班“招聘贤士”。依据你班的岗位设置,竞选出的管理干部要手把手带,只有班主任认真带才能将孩子的管理能力提升。记得我曾带班委时,每周二班委例会,每周四组长例会,每周五班会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班委工作情况,形成班委引领的常态。班主任带管理团队必须舍得下功夫,花时间,付出心血,你班的管理团队才是建设性做事的团队,搭建的这些交互平台才是学生生命真正成长的平台。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管理思维、方式,遇到问题就会很快寻找到解决之道,在管理过程中这些孩子的沟通力、协调力、创新力、合作力等有显著提高。当他们能力强了,我就变“懒”了。后来直接请班长主持会议,我就旁听、总结指导就行。班级也就按要求自动化、高品质运行。多年以后,这些毕业的孩子组织聚会或周年纪念,他们的组织、策划、创意力十足,他们说得益于那时读小学的锻炼;当他们给我分享自已读研究生或工作中的趣事时,也会说到感激那时管理岗位的锻炼。作为班主任,如果不去充分挖掘班级的人力资源,充分搭建他们成长锻炼的平台,那么这个班主任会特别累,孩子们也不能成长,班级常规也不会有起色。所以,我们要用心带领管理队伍,培养管理能手,将适合的岗位给到适合的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管理班级,在班主任指导下管理好班级,这就是班级孩子的福气,也是班主任的幸福啦。课堂常规管理关键点位,就是加强小组管理与建设。如果每一个小组都能遵守班级的课堂学习公约,小组有序开展学习活动,人人参与,人人成长,那么这个班级就会朝气蓬勃。记得带班时,特别注重个人倾听、同桌伙伴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多人小组交流这样渐进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到了中、高段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在任何一位学科老师的课堂自主、自觉地运行起来。后来,我做行政管理就没有担任班主任,作为一位语文学科老师到班上课,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我到班上课就请同学们按六人或五人小组进行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但听班主任说,其他老师不能“驾驭”,因此又撤回“秧田”式座位。慢慢地孩子们也习惯:只要是我的语文课就搬成小组座位进行学习,只要是其他学科就搬回摆放成“秧田”式座位。
我就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学科老师课堂管理能力问题?还是学生管理问题?下来和这个班的老师交流以后,得知:他们如果按小组座位进行学习,上课纪律太差了,就没法上课。见情形,我邀请这些不能“驾驭”小组合作座位上课的年轻老师来我的课堂听课,他们慢慢发现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对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问题。因为我不是班主任,所以,就建议班主任加强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我给她从人员搭配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流程、小组合作学习细节、小组合作学习奖励评价技巧等方面指导。这个班经过这位班主任的一段时间训练,终于能按小组座位上所有的课。其他学科老师上课也轻松、愉快、幸福多了。
班主任管理、关注的是整个班级所有学科课堂常规。因此制订的课堂常规管理评价细则,应该是通识性的。比如:课前准备、清洁卫生、课堂发言、作业表现、迟到早退等,有专门的条款细则,也要有专人的评价,更要及时反馈,形成管理闭环,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管理。这一评价细则,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梳理。可以整合学生、家长、学科老师的资源进行完善、优化,最后形成班级课堂常规管理的评价细则,与学科老师主动沟通通气,利于各科老师也适用。
这样便于班级一体化管理。不然各学科老师一套评价细则,然后一套兑换体系。会让班级学生感受到“规矩”、“花样”太多,有时自已都分不清。当然,如果学科老师有他自已的课堂管理评价也不用去强求。班主任只要做到和学科老师主动沟班级课堂管理要求,让班级课堂常规落实、管理有效即可。让评价细则成为学生课堂自主管理的行动指南,让评价细则成为学生课堂常规的“导航”仪。
一节课结束,要依据评价细则及时对班级、小组、个人进行评价反馈,小组间形成正向竞争,个人间彼此欣赏学习。长期坚持课后评价,学生就会形成积极成长样态。以我的语文课课后个人评价为例:如果课堂有随课微写的环节,会在分享过程中就给予评价,盖“微写能手”章;如果课堂发言质量高,课后盖“发言之星”等。积够五个章兑换一张小喜报,积够五张小喜报就兑换一张“古诗文小票”,积够五张已背诵过的“古诗文小票”,可以在我这里换得一本心仪的书或促成孩子最想实现的愿望。班主任要严格管理课堂常规,可以在每周五的时候,携手班委和学科老师在班级评选“课堂常规”之星,“课堂常规小组”之星,长此下去,你所带的班课堂常规一定会非常出色。
课堂常规训练和管理,需要班主任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期期抓,常抓不懈,才能让班级课堂常规有序、高效、高品。